数据中心给千行百业注入新动能
中国是世界上大数据应用最活跃的国家、最具潜力、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数据中心为千万个行业注入新动能工信部近日发布《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对整体推进新型数据中心发展做出具体部署。作为“新基建”作为数字经济七大领域之一,数据中心在数字经济中的赋能和驱动作用日益凸显。专家指出,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面临着广阔的前景。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近日,中国电信国家综合大数据中心(宁夏中卫)节点、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宁夏分中心同时揭牌。这是中国数据中心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中国数据中心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根据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发布的数据,“十三五”期间,中国数据中心规模从2015年的124万个增长到2020年的500万个;数据应用正加速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中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大数据应用、最具潜力、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建设投资为3000亿元,未来三年数据中心产业投资将达到15亿元.4万亿元。数字经济时代,全社会数据总量呈爆炸式增长,需要海量数据、来源分散、收集各种格式的数据、存储和关联分析数据计算、传输和应用要求也大大提高。数据中心和计算网络逐渐成为支撑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传统的数据中心正在加速网络化、云计算融合发展,向新的数据中心演进。(《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计划》)有人提出,新数据中心是为了支持经济和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以集成和创新为导向,借助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需要多种数据资源的牵引和聚合、使用绿色低碳技术、具有安全可靠的能力、提供高效的计算服务、一个新的基础设施,支持数以千计的高科技应用、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特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强计算能力智能调度,建设一批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发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了优化中国计算基础设施的布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绘制蓝图。数字经济包括产业数字化、数字数据产业化的核心是数据。通过算法挖掘数据价值是未来拓展数字经济边界的主要方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潘鹤林对本报记者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对数字技术的新需求。数字测温、追踪和其他防疫方法被广泛使用,人 的工作、学习、娱乐等等更多的转移到线上,随之而来的是数据量的激增和数据移动性的极大增加。这就要求数据中心在满足新需求解决新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双向政策和需求的推动下,一段时间以来,数据中心发展迅速:在贵州,南方电网投资100亿元建设南方能源数据中心;在湖南,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南数字产业园项目落户长沙;在甘肃,华为张掖大数据产业园371个重点项目开工;在河南,总投资是1.2亿元开封通许县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获批…专家指出,面对疫情带来的特殊挑战,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是很好的突破口。大数据中心不仅是快速发展的新兴数字产业“助推器”,也包括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新引擎”将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美国经济。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方案》提出了数据中心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加强统筹规划、绿色集约、自主创新、安全可靠等,建议进一步打通全国枢纽节点间的网络传输通道,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提高跨区域计算能力调度水平。绿色化、智能化是数据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必由之路,对土地供需非常重要、能源保障、气候条件、运营成本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琦指出,随着“东数西算”项目加速,土地可用、能源、气候等优势的“西算”各省市将加快建设国家计算枢纽节点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橱柜的上架率会有所提高,东西部计算能力的供需不平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专家认为,随着对数据中心需求的增加,各种类型的、不同规模的数据中心建设将继续推进。数据中心作为一个高耗能高抢手的行业,容易出现重复建设、过度建设等问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建议,布局数据中心要注意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用于大规模、超大型数据中心和边缘数据中心的分类规划。其中,边缘数据中心支持短周期数据存储、实时业务处理对网络延迟要求高,需要本地化部署;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支持长期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等业务对网络时延要求相对较低,其建设需求可以逐步搬到一线城市郊区、周边城市甚至中西部地区转移。针对数据中心的安全问题,潘鹤林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从今年9月1日开始实施,数据中心的安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数据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满足实际需要。对此,《方案》建议加强基础网络、数据中心、云平台、数据和应用的一体化安全保障,提高大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强对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的保护,确保基础设施和数据的安全。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